小山村有了大变化

  走进蓬溪县罗戈乡鼓锣山村,一条条水泥路铺到家门口,一片片果树争妍吐绿,村里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这是实施精准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

  变化的背后,是鼓锣山村“第一书记”刘人萍的努力。她帮助村里因地制宜制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核桃产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目前,该村核桃种植面积达600多亩,成为罗戈乡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

  完善基础设施

  打通致富渠道

  “鼓锣山村距场镇0.8公里,全村640亩耕地,5个村民小组,农户175户,农村人口520人,其中贫困户41户,贫困人口101人……”这些数据,鼓锣山村“第一书记”刘人萍始终牢记在心。

  鼓锣山村是当地“穷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支柱产业。刘人萍调研发现,村子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是村组道路。然而,村子里留下的大多数是缺少劳动力的老年人和小孩,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战斗力。“修通道路不仅是解决群众基本的出行问题,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首要问题。”刘人萍说,脱贫致富,修路是第一步。找准症结后,她就对症下药,多方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致富渠道。

  为了打通村民的致富路,刘人萍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向群众筹集资金,落实扶贫专项资金修建1、4、5组水泥路0.8公里,解决了21户贫困户的入户路问题,整合市县资金新建村组路2.6公里。同时,她积极争取到两家企业为该村提供修路物资5万余元,在没有预算资金的情况下,修通3组组道路380米,联通了4户建档贫困户的入户路,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核桃产业

  鼓了贫困户腰包

  “现代农业离不开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只有让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硬支撑,才能强产业、富农民。”刘人萍分析说,鼓锣山村是个经济薄弱村,一无集体经济,二无村办企业,如何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成为她的心头事。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刘人萍认为,她是来扶贫的,不能只是给村民留下一堆硬件设施就走人,她不但要为这里“输血”,更要让这里能“造血”。

  通过走访,刘人萍与该村两委干部商议后,决定利用自身优势找项目,鼓励贫苦户发展核桃产业,改“靠天吃饭”为“借鸡生蛋”。

  如今,鼓锣山村核桃种植规模已达600亩,仅2015年新增种植核桃450亩,规范化栽植核桃树1万多株,基本实现土地全覆盖,产业带动效益不断显现。

  “现在村里找到种核桃这条新路子,一改过去田间、山坡上种玉米,收入也增长了不少。”村民黄立兵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入户摸底调查

  精准扶贫效果佳

  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仅是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的问题,更是精准扶贫,切实解决贫困户最关心、涉及到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让乡亲们看到实惠。

  黄立兵夫妻俩身体一直不好,再加上儿子脑瘫,生活无法自理,全家人生活极其困难。了解情况后,刘人萍将其纳入扶贫建卡贫困户扶持范围,还为黄立兵一家争取到蓬溪企业每月资助200元保障基本生活,切实解决了其生活难题。同时,她鼓励黄立兵饲养土鸡,并利用她的资源,帮忙打出销路,解决产品出路问题。

  “精准扶贫就是谁贫困就扶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更多。”刘人萍说,村里对全村41户贫困户、101名贫困人员按照因学、因病、因技术、因劳力等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做到一户一策全覆盖。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参与土地流转,实行集体代耕代管,截至目前该村共流转土地150亩,全年解决劳动力就业320余人次,通过产业发展不断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集中开展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发展特色种养业。同时,针对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鼓励劳务输出和回乡创业,对因病因灾因残致贫的特困户,实行政策兜底、重点帮扶。

  “为老百姓培育出产业来,不仅能够很快脱离贫困,还能多年稳定致富。”鼓锣山村村支部书记黄立冬如是说。如今,鼓锣山村乡亲们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