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乔金伟 通讯员 张洪秀 张为新)2016年,精武镇围绕打造精武“活力新镇”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产业融合、城乡一体、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以更新的理念招法,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城镇,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实现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新发展。
着力创新发展,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学府高新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启动天津国际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建设,引进哈工大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加快智慧物联信息技术研究院、工大精武产业研究院建设,同时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培育力度,提高创新效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用足用好自创区政策和大学城优势资源,增强校地合作、院地产学研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创新平台孵化加速作用,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积极推进机制创新,促进金融资本与产学研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等科技资源的融合,努力引进风险投资、种子基金、资产管理等综合投资类企业,形成金融资源与产业发展相互融通的发展氛围。继续举办好“卓尔电商创业训练营”“精武产业高峰论坛”“科技创业产品展”等主题活动,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启动“津版传媒”集团总部核心区建设,打造出版全产业链的人文科技园;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以卓尔电商城、汇成国际商贸城为依托,打造一批大型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商贸业深度融合,重点建设“互联网+”电商体验商贸区,打造未来O2O购物体验馆;推进农文商旅深度融合,依托市区智慧旅游平台,高水平做好旅游规划设计,重点启动建设一个庄——“霍家庄”旅游景区,两条街——精武大道(原荣华道)和乾华道商业街、三个园——水乐园、翡翠玉文化创意产业园、机器人主题公园,在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商养学闲情奇”新旅游六要素,打造京津冀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加快光伏产业园区国家电网线路并入工程,对项目周边水系进行立体开发,实现“渔光互补”,同时将特色农业产品与生态旅游观光有机结合,深耕锦鲤、食用菌、光伏茶、有机蔬菜、园艺苗木五大品种,打造天津“伏茶庄园”和“光伏菇乡”。
着力协调发展,提升全域发展新效能。构建“一核集聚、轴向引领、四区联动”总体格局,一核是指城镇主中心建成全镇综合服务中心,一轴指城镇发展轴以学府路为轴串联津涞公路南北两大板块,四片区指城市生活区、学府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区、文化旅游区,形成“西工、东旅、中城、北学、南农”的镇域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向北融入西青新城华苑科技园,向南与团泊新城互补发展。加快老镇区改造,积极争取“两行一基金”支持,改造提升永红轻纺城片区;结合北部卓尔电商城形成特色商业区,增强全镇生活性服务功能。新建20万平方米精武大道和1.2万平方米乾华道商业街,在规划设计中突出精武文化符号,延续地区历史文脉。推进村级工业园转型升级,将环境整治及美化乡村同工业升级改造搬迁相结合,通过建筑减量措施腾出公共空间、休闲设施等,形成产城人融合的有序空间。在老镇区南部区域,增加商贸、住宅、公共服务配套等用地供给,打造兼具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筑风貌的特色镇区。推进学府高新区集约发展,科学布局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促进产城融合和绿色发展。统筹规划,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引导产业有序和集聚落地。瞄准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以行业领军企业为龙头的产业聚集园区。促进“园中园”资源互用、优势互补和功能整合。镇村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引导支持各村积极调整经营理念,激活体制机制、资源资产、特色产业等潜在增长因素,推动村级经济活力增强、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真正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效益较好、可持续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基础设施同步发展,启动迎水道延长线、宾水西道延长线、京华道延长线、学府中央大道延长线、丰华道、乾华道商业街等6条城镇道路,继续做好景观大道、精武大道、迎水南路两侧街景立面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农业、工业、生态水源建设;全面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完善雨污分流工程,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脱硫除尘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
着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城镇。优化生态发展格局,加快外环线、独流减河、文化大道主干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高标准打造18万平方米沿河公园,加大与西青郊野公园融合发展,开通郊野公园北大门,保护城镇自然开敞空间,全面构建镇域绿色生态网络;加大镇、村两级河道综合整治力度,开展水系联通工程,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自净能力和河道生态环境面貌,积极打造水清岸绿的亲水宜居生态环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完善大气污染物防治网格化平台建设,实施清水工程,封堵二级河道排污口,生活生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加大工业企业三废排放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违法行为;持续改善市容村貌,注重城镇主干道路的特色塑造和连续性景观序列,继续实施城镇主干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科学规范配置村镇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完善收集清运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垃圾设施配套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的“双百”目标;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逐步形成属地负责、村企共建、部门督导、奖惩有据的长效机制。
着力开放发展,迸发精武精神新活力。打响“霍公故里”城市品牌,突出精武自然人文特色,建立地域特色鲜明的城镇品牌推广体系,推动镇域道路命名、路标设计地域化、特色化,在镇区、重点旅游景区,打造一批富有精武特色的风情街区。深度挖掘百年精武文化资源,以“霍家庄”旅游景区启动建设为起点,整合串联“武”文化要素资源,为各国精武友人、各界人士及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提供拜祭、缅怀及展示交流精武文化的平台;以“中国对非培训基地”落户霍元甲文武学校为契机,加强对外交流,推动精武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打响精武品牌;以《武·传奇》为媒介,宣传“崇德、尚武、实干、自强”精武精神,成为精武文化“走出去”带动“引进来”的重要名片。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用好中关村企业联合会、大院大所和咨询中介机构的科技资源;围绕新兴产业定向招商,注重引进发展空间大、拉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和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成长性好的中小项目,加大“物联网、电商”引进力度,积极承接“大数据”产业聚集;立足延伸产业链条招商,鼓励已落户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着眼吸引总部机构招商,鼓励企业在精武镇建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等;统筹各村级工业园联合招商,全力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