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是一个果品大县,也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苹果之乡”。近年来,甘肃省静宁县始终坚持把果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保障性工程来抓,积极采取高层次引进、走出去提高、大范围培训的方式,优化结构、提升总量、强化素质,较好地发挥了果业专业技术人才在服务农村、服务产业、服务农民中的科技引领作用,为做大做强果品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秀美、富裕新农村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甘肃省静宁是一个果品大县,也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苹果之乡”。近年来,甘肃省静宁县始终坚持把果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保障性工程来抓,积极采取高层次引进、走出去提高、大范围培训的方式,优化结构、提升总量、强化素质,较好地发挥了果业专业技术人才在服务农村、服务产业、服务农民中的科技引领作用,为做大做强果品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秀美、富裕新农村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抓培训、强素质,提高人才服务产业的能力。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先后邀请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汪景彦,日本果树专家末勇武雄,陕西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韩明玉、李丙智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县“传经送宝”,并组织果业技术人员赴陕西、山东等果业大省进行了观摩学习。坚持学历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组织果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农林院校开办的学历教育和专题培训。坚持理论研讨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联合省农技推广总站在我县开办林果技术专题研讨,强化了交流合作,促进了优势互补。目前,有2名专业技术干部分别被列为“陇原青年创新人才”和全市“222”创新人才,有力带动了果业技术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抓引进、促提高,优化人才队伍整体的结构。坚持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优化果业人才队伍结构的有效举措。2008年,一次性从省内高等农林院校引进园艺、果树栽培等专业本科毕业生4人,2010年引进果树病虫防治专业研究生1人,去年又引进园艺专业本科毕业生2人。目前,我县果业专业技术人员共21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大专以上学历17人,年龄在40岁以下的14人,果业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提升。同时,联合科技等部门,采取集中办班形式,近五年累计培训持证农民技术员1230名,在果产业领域真正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乡土人才。

  抓管理、求创新,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狠抓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管理,积极为专业技术人才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促进了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由局技术干部主持的《苹果乔砧密植栽植技术研究》、《苹果乔砧密植早果丰产试验示范》自选项目和《苹果低产园改造》、《苹果三新技术推广》项目,分别荣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县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黄土高原红富士苹果早果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获甘肃省2004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优质红富士苹果提质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和《优质红富士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分别荣获2006年度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抓使用、优服务,发挥人才助农增收的作用。以“千村引智”项目为载体,严格实行技术干部包乡、包村、包示范园的“三包”责任制,广大果业技术人才积极配合乡镇、指导果农建立示范园,推广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使“静宁苹果”先后荣获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30万亩绿色基地认证,4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和4.5万亩注册水果果园基地认证“四张国家级”名片,取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鲜果直接出口创汇,提高了管理水平,拓宽了增收渠道,助推了企业增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县果园面积80万亩,挂果38万亩,年产量40万吨、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5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4%。去年,实现果品出口6250吨,创汇1007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