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瞭望 >> 地方代言 – 正文

姓名:王洋 年龄:22
身高:171 cm 体重:52 kg
民族: 学历:上海戏剧学院2011级表演系
职业:演员,歌手 兴趣:国标舞、唱歌、表演
性格:开朗 所在地:荆门市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沃野千里、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人口661万人,下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洪湖市、监利县8个县(市、区)和国家级荆州开发区。荆州是一个令人高度关注的地方,从湖北历史上看,长期以来能称之为大的,除了“大武汉”就是“大荆州”。荆州的过去,无比荣耀;荆州的现在,气势如虹;荆州的未来,充满希望。

  荆州的昨天,就是一部灿烂辉煌的奋斗史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的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千年古都”、“东方雅典”。回顾荆州历史,我们往往为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所折服。

  一部荆州史,折射的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荆州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早在5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自秦汉以来,荆州一直是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曾有11个帝王在此建都立业。秦代,为三十六郡之一;汉代,为全国十三州之一,是南方最大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唐代,设为“陪都”,与长安、洛阳齐名;元、明、清时期为路、府治所所在地。近代,荆州工农业产值占据湖北半壁江山,沙市为全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内河港口城市。可以说,荆州的历史,就是华夏文明的缩影。透过她,可以穿越时空,了解华夏五千年。

  一部荆州史,演绎的是无数先贤的风流史。“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州自古人杰地灵、风云人物辈出。春秋霸主楚庄王,雄踞荆楚,问鼎中原,成就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不朽传奇。楚国令尹孙叔敖改革弊政、兴修水利、强军整武,树立了清廉为官、一心为民的循吏典范。万历首辅张居正,厉行“一条鞭法”,扶明朝于飘摇之际,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被誉为“宰相之杰”。“公安三袁”锐意创新,品位灵性,让性灵派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都在荆州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纵横捭阖、尽显风流。时间虽然可以冲淡一个时代的印记,但永远模糊不了先贤们的历史功绩。

  一部荆州史,铭记的是荆楚儿女的创业史。楚先民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最先进的铁器和青铜冶炼技术、最精湛的丝绸编织和木制漆器工艺,成就了荆州“鱼米之乡”、“中国粮仓”的美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元帅,在荆州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6万多名荆州儿女为建立新中国献出宝贵生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荆州人民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书写了沙市轻工业的历史辉煌,沙松冰箱、荆江牌热水瓶、鸳鸯牌床单、活力28洗衣粉一度畅销全国、享誉中外。九八抗洪期间,荆江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丽赞歌。

  荆州的今天,正在发生令人振奋的变化

  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战略部署。经过两年来的打基础,壮腰工程已经从战略化布局迈向战场化安排、战术化实施的关键阶段,荆州振兴正全面发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可喜变化。

  (一)振兴机遇进一步汇集。当前的荆州,已经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的叠加期。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大战略机遇汇集,正在转化为振兴荆州的强大磁场;国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扩大沿江内陆开放开发,将为振兴荆州注入强大动力。此外,荆州成功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国家“北煤南运”大通道水铁联运重要节点,荆州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志着荆州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区域战略。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荆州加快振兴,省直部门和单位纷纷与我市签订厅市合作协议,其扶持的领域之广、力度之大、举措之实,对荆州来说可谓空前。

  (二)振兴基础进一步夯实。近年来,荆州最为可喜的成绩,就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进、快进之势,为荆州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34.9亿元、增长10.4%,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四,增幅高出全省0.3个百分点,扭转了多年以来发展速度滞后全省平均水平的沉闷局面。粮食实现“十连增”,油菜总产、淡水产品产量均稳居全国市州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30.49亿元,增长13.9%,排在全省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1355.60亿元,排在全省第五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完成738,,26亿元,排在全省第四位。同时,近3年来每年都有一个“千亿元”进账,2011年生产总值“进千亿”,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过千亿”,2013年农产品加工业“夺千亿”。可以说,经过多年蓄势、借势、谋势,荆州发展已经到了“金凤腾飞”、“一飞冲天”的时候。

  (三)振兴活力进一步迸发。相比于经济进步,发展环境的优化更令人自豪。这几年,我们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用改革创新的手段解决影响荆州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极大地释放了发展潜力。文化广电、文物旅游、卫生计生、食品药品和运管物流“大部制”改革全面完成,环保、人社等部门“大科室制”改革取得进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式启动,“大城管”格局初步形成。重构政务服务体系,再造行政审批流,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基本完成,企业登记注册“一表通”、收费项目“一表制”、工业项目审批服务“一条龙”全面实施,工业项目审批环节由67个减少至23个,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过去的298天压缩到现在的45天。通过全面理清阻碍荆州发展的“路障”,全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加快发展搭好了桥、铺好了路。

  (四)振兴后劲进一步增强。两年多来,我们做了大量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特别是紧紧围绕发展抓投资、围绕投资抓招商,荆州振兴的后劲进一步增强。我市共组建138个驻点招商专班,驻扎在全国50多个城市,全力开展驻点招商工作,去年全市实际到位资金740亿元、增长51%。华讯方舟、长江液晶显示屏、中联重科专用车、恒信汽车产业园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相继入驻。积极搭建招商项目承接平台,全市各开发区以每年至少5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容提质,去年建成区面积超过18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2551家、新增371家。同时,坚持把投资作为促发展的重要支撑。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5.6亿元,增长30%。其中,工业投资665.9亿元、占投资总量的49.1%,伟特电子、同洲电子、中哈能源等项目年度投资均超过5亿元,凯乐新型光纤、宜化肥业、家和宝厨具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即将成为荆州经济新的增长点。交通投资三年三大跨越,前年是50亿元,去年是81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16亿元。江南高速、洪监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同步施工,荆州长江公铁两用桥开工建设,港航建设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大交通格局初具雏形,荆州发展受困于路的局面正在改变。

  (五)振兴能量进一步凝聚。这两年,我们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以此凝聚荆州振兴的强大力量。2013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1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9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55.9亿元,其中民生支出197.7亿元、占比达到77%。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2013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8.4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3万人。着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由人均每月1296元提高到1446元;城乡居民大病医保全面启动并兑现赔付,住院最高支付限额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月340元提高到390元,农村低保由每年1680元提高到1900元。

  荆州的明天,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是实施壮腰工程“三年见成效”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实施壮腰工程,奋力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市“两会”确定今年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出口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改革促进产业升级。致力打造荆州经济“升级版”,壮大实体、主动转型,从单打独斗的“企业效益”向集群发力的“产业效益”转变。提升工业主导优势。完善产业推进机制,改革财政扶持方式,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力争装备制造业突破500亿元。推进中小企业成长性工程,鼓励引导中小企业靠大联强、兼并重组,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扶持骨干企业发展成旗舰型龙头企业,推动中兴能源、福娃集团等企业向百亿元销售收入目标迈进。坚持择优培育、引领示范,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新型产业。巩固农业基础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壮大优质水稻、特色蔬菜、名优水产等产业板块。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植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继续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培育一批产值百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引导企业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培育服务业支撑优势。做好文化、亲水、整合、创新、服务“五篇文章”,积极引进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力争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提升商贸物流产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突破性发展供应链直供直销、物流总部等新兴业态。落实鼓励消费的信贷和财税政策,扩大社区养老、体育健身、文化创意、信息等服务消费。适应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趋势,倒逼传统商业转型升级。

  (二)以改革促进投资增量。抢抓“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建设机遇,以投资大增长、项目大建设推动经济大发展。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围绕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明确产业定位、绘制产业图谱,重点抓好驻点招商、定向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实际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建立重大招商项目评估机制,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健全完善领导包保、专班推进、全程服务、跟踪督办工作机制,促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受益,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700亿元。强力推进园区建设。统筹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现有园区扩容提质,力争荆州开发区新建园区10平方公里、各县市区新建园区5平方公里以上。加大华中农高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以改革促进环境优化。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市场公平竞争的土壤,努力打造荆州“软实力”,提供振兴“硬支撑”。充分激活创新要素。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搭建“产学研”平台,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工艺流程,研发适销对路新产品。继续实施“金凤人才”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经济一线流动。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大部制”、“大科室”改革步伐,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启动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行政审批“非禁即准”。大力推广“一表制”、“一表通”、“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打造中部地区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优、收费最低、监管最好、效率最高”城市。

  (四)以改革促进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融入长江城市群,建设美丽荆州、幸福家园。拓展中心城区。做大城投融资平台,推进土地开发融资权拍卖试点,用市场化方式筹措资金。加快沙北新区、荆北新区、商务新区、海子湖新区、李埠临港新区、华中农高区建设,带动古城人口疏散和旧城改造,让古城、新城功能更加分明。加快荆江城镇带建设。以战略眼光编制城乡全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积极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县市城区为支撑,以重点镇为节点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探索市场驱动、政策推动、农民主动的城镇发展模式,推进“四化同步”试点乡镇(场)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建成1至2个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全力以赴办好省运会。扎实开展省运会筹备工作,办好省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加快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建设和奥体中心改造,按期、保质完成省运会场馆建设任务,力争以“洁、绿、亮、美、畅”的城市形象迎接八方宾客。

  (五)以改革促进民生改善。牢固树立“民生决定目的”理念,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深化创业型城市创建并逐步向县市延伸,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等群体多渠道就业,支持青年、妇女和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积极对接国家社会保险改革方案,进一步探索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新途径,把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延伸到村,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推进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引导社会资本办社会福利和社区养老机构。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户”供养水平,重视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用改革提质量、促公平、保均衡。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等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合理布局和配置医疗资源。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文化惠民工程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机制,加快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继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深入推进平安荆州建设,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不断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依法、有序、理性表达利益诉求。